发酵工程期末考试

最后发布时间:2020-09-21 18:06:02 浏览量:
  • 发酵:利用生物细胞(含动物、植物和微生物细胞),在合适的条件下,经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变为所需产物或菌体的过程。
  • 发酵工程:是发酵原理与工程学的结合,是研究由生物细胞参与的工艺过程的原理和科学,是研究利用生物材料生产有用物质,服务于人类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技术。
  • 发酵培养基:是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合成大量产物的培养基。既要供菌体生长繁殖,又要使菌种能够大量合成发酵产品。
  • 糖化:在工业生产中,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的过程称淀粉的糖化,制得的溶液叫淀粉水解糖。
  • 呼吸强度(比耗氧速率):单位重量的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吸取的氧量,用Qo2表示。单位mmol O2/ (g干菌体·h )。
  • 临界氧浓度:微生物的耗氧速率受发酵液中氧浓度的影响,各种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解氧浓度有一个最低要求,即临界氧浓度。用C临界表示
  • 发酵动力学:研究微生物生长、产物合成、底物消耗之间动态定量关系,定量描述微生物 生长 和 产物形成 过程。
  • 发酵染菌:在发酵过程中,生产菌以外的其他微生物侵入了发酵液,从而使发酵过程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纯种培养。
  • 冷冻升华干燥:低温(-10∽-50℃)冷冻、低压(真空)升华,将水分不经液态直接升华成气态。特别适合于生物制品的干燥
    • 优点:低温保持产品活性、形态疏松、结构完成
    • 缺点:效率低,投入大
  • 单细胞蛋白:又称微生物蛋白或菌体蛋白,是一些单细胞或具有简单构造的多细胞生物菌体蛋白的统称。
  • 发酵工程分为两部分

  • 发酵部分: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环节,提供条件,使菌体生长繁殖,并产生发酵所要的目的产物

  • 提纯部分:这部分是通过一些物理的、化学的手段、方法,将代谢产物从发酵醪中提纯出来,获得最终产品。

  • 简述发酵过程的三种操作方式

  • 间歇发酵又称分批发酵,在发酵过程中,除气体进出外,与外界没有其它的物料交换。分批发酵是操作简单并且广泛使用的发酵方式。

  • 连续发酵是指以一定的速度向培养系统内添加新鲜的培养基,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流出培养液,从而使培养系统内培养液的体积维持恒定,使微生物细胞处于近似恒定状态下生长的微生物发酵方式。

  • 流加发酵是介于分批发酵和连续发酵之间的发酵形式。

  • 提高过滤除菌的主要措施

  • 保证进口空气清洁度,减少进口空气的含菌数。方法如下:

  • 加强生产场地卫生管理,减少空气中的含菌数

  • 选择正确进风口

  • 提高进口空气采气位置-减少菌数和尘埃数

  • 加强空气压缩前的预处理。

  • 合理的空气预处理设备—以达到除油、水和杂质的目的。

  • 合理的空气过滤器,除菌效率高的过滤介质。

  • 降低进入空气过滤器的空气相对湿度,保证过滤介质能在干燥状态下工作。方法如下:

  • 使用无润滑油的空气压缩机

  • 加强空气冷却和去油、去水

  • 提高进入过滤器的空气温度,降低其相对湿度。

  • 影响氧传递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

  • 溶液的性质对氧溶解度的影响

  • 溶液的温度

  • 溶液中电解质浓度

  • 非电解质溶液

  • 气液比表面积对氧溶解度的影响

  • 发酵生产中影响氧传递系数的因素

  • 搅拌空气的线速度

  • 空气分布管发酵液的性质

  • 表面活性剂离子强度菌体浓度

  • 控制溶氧的工艺手段有哪些?

  • 改变通气速率(通气量的改变)

  • 改变搅拌速度,较明显的增加KLa

  • 改变气体组成中的氧分压

  • 改变罐压

  • 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

  • 加入传氧中间介质

  • 简述分解代谢的三个阶段.

  • 第一阶段是将蛋白质、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为氨基酸、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;

  • 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、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,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ATP、NADH及FADH2;

  • 第三阶段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2,并产生ATP、NADH及FADH2。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、NADH及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,可产生大量的ATP。

  • 杂菌污染后的挽救和处理措施有哪些

  • 种子培养期染菌的处理:一旦发现种子染菌,应灭菌后排放,并对种子罐和管道进行彻底灭菌。同时还应采用未受污染的正常种子接入发酵罐中,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。

  • 发酵前期染菌的处理:若培养基中的碳、氮源含量还比较高时,终止发酵,将培养基重新灭菌,再接入种子进行发酵。如果此时染菌已造成较大的危害,培养基中的碳、氮源的消耗量已比较多,则可放掉部分料液,补充新鲜的培养基,重新灭菌,再接种进行发酵。也可采取降温培养、调节pH、调整补料量、补加培养基等措施。

  • 发酵中、后期染菌的处理:可以适当加入杀菌剂或抗生素以及正常的发酵液,以抑制杂菌的生长速度,也可采取降低培养温度、降低通风量、停止搅拌、少量补糖等措施。如果发酵过程的产物代谢已达到一定水平,此时可放罐。对没有提取价值的发酵液,排放前应灭菌。

  • 染菌后对设备的处理:必须在放罐后进行彻底清洗,空罐需加热灭菌,也可用甲醛熏蒸或甲醛溶液浸泡12小时以上。

  • 离子交换法分离物质的原理是什么

  • 离子交换剂通常是一种不溶性高分子化合物,它的分子中含有可解离的基团,在水溶液中能与溶液中的其它阳离子或阴离子起交换作用。

  • 交换反应是平衡反应,由于层析柱上连续添加新的交换液,溶液中的离子全部被交换并吸附在树脂上。

  • 离子交换过程两个阶段─吸附和解吸附。可通过改变pH使离子交换剂上吸附的物质失去电荷而达到解离,但更多的是通过增加离子强度,与被吸附物质竞争离子交换剂上的电荷位置而与离子交换剂解开

  • 常用工业微生物的种类有哪些?每种列举典型代表,说明其主要的发酵产品

种类代表发酵产品
细菌枯草芽孢杆菌、大肠杆菌等氨基酸、核苷酸、酶、多糖和有机酸
酵母啤酒酵母、假丝酵母等生产酒精、有机酸和SCP
霉菌黑曲霉、青霉、毛霉等酶制剂、小部分抗生素、有机酸、酶、色素等
放线菌链霉菌属、小单孢菌属等抗生素
担子菌菇类微生物多糖、橡胶物质和抗癌药物的开发
藻类1)人类保健食品和饲料 2)将CO2转变为石油3)从“藻类农场”获得氢能
  • 双酶法制备淀粉水解糖的工艺流程
快捷入口
生物习题 思维导图 浏览PDF 下载PDF
分享到:
标签